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服装饰件正文

鞋企富二代接受家族企业的“三劫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7-24 浏览次数:67
  早上从家里出门,开着车到温州鞋都二期的工厂,巡视一遍整个厂房,然后回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——开发部,从事最基层的工作。这就是27岁的温州奥得利鞋业有限公司接班人朱闽每天的生活。
  
  在朱闽的朋友眼中,他常常被贴上“年轻有为”的标签。在工厂的高管面前,他是一个虚心请教的学生。在普通工人眼中,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小老板。只有他自己清楚,自己身上所背负的压力。
  
  常年在意大利经商的华侨父亲留给朱闽的,除了一家目前两百人规模,主营外贸的鞋企和富裕的生活,更多是一份“接棒”的责任。
  
  第一劫:大好产业所托非人
  
  朱闽家的鞋企是从1992年的一家普通小作坊起步的。“当时做皮鞋赚钱快,父亲和阿姨一起创办了这个鞋厂,员工才几十个人。我们当时就定位在外销,主要做罗马尼亚的红龙市场。”
  
  与温州大部分的小企业一样,父承子业的朱闽,在2005年以接班人的身份进入企业,从一个普通的文员岗位开始,逐渐熟悉这份父辈打拼下来的产业。朱闽的父亲则把更多时间放在国外,拓展海外市场。
  
  “我选择了接棒,但是我身边很多朋友,并不喜欢他们父母的事业。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来管理,很多小企业没有这个实力,也没有这个魄力把企业交给外人。”朱闽认为,如何培养好接棒人,会成为温州企业未来的一大“劫”。“不要看现在家大业大,碰上没有能力的接班人,家业败落下来是非常快的。创业难,守业更难!”
  
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。“接班过程中,我觉得最困难的是掌握制鞋的工艺。作为管理者,你必须要懂行。”朱闽开始一方面虚心向“老人”求教,一边随时关注海外的信息。
  
  第二劫:海外经济萧条波及企业
  
  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身在其中的朱闽,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温州鞋企面临的机遇和“劫难”。“我记得最好的时候是2009年到2010年初。那时候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还比较高,而且我们的订单非常多,到了根本做不完的地步。工人的规模一度达到了五百多人,生产线更是开到了九条。”
  
  然而,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,形势突然逆转。
  
  “随着欧元不景气,我们的订单锐减,客人也越来越少。与2009年同期相比,足足减少了20%。最后只能裁员,把工人规模缩减到两百人,生产线缩减为4条。”与温州大部分企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,最让朱闽头痛的是资金链的紧张。“随着欧洲次贷危机的到来,作为鞋企最大客户源的华侨们,受制于资金链紧张也开始拖欠货款。”
  
  第三劫:工人难招更难管
  
  对于传统制造业的鞋业来说,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同样让朱闽举步维艰。“过一个年回来,只有不到一半的工人会回来,大部分还是要重新招聘,重新开始培训,无形之中增加了开支。”
  
  在借鉴同行做法后,朱闽开出了自己的优惠条件:工资增加一百,提供安装了空调的住宿,为老员工买好回家的火车票。对于能够回家招聘工人的老员工,每招聘一个人,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。
  
  “这些措施是从去年开始实施的,的确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。”不过,朱闽烦心的并不只有这一件事情。
  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